二级大红袍——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,在秋茶后期,气候虽较为温和,但雨量往往不足,会使采制的大红袍茶叶显得较为枯老。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,体内营养有所亏缺,因此,采制而成的茶叶,内含物质显得贫乏,在这种情况下,不但茶叶滋味淡薄,而且香气欠高,叶色较黄。所谓“要好吃,秋白露”,其实,说的是茶叶“味道和淡”罢了。
鉴定大红袍的品质,需要专业人员或内行的人通过审评程序来评价。普通人可以通过对它的几项因子进行一个初步判定,如从条索看,要紧结重实;从色泽看,要青褐色油润有光泽;从整碎净度看,条索匀整、无杂梗片、植物果实等。从香气看,品种香或工艺香显且持久;从汤色看,金黄或橙黄或深橙黄且亮丽;从滋味看,润滑、厚重、回甘明、岩韵显;从叶底看,肥厚软亮、红边明显、秀色可餐。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,那么一定是一款好茶
古时,采摘大红袍,需焚香礼拜,设坛诵经,使用特制器具,由精练茶师进行。从1941年林馥泉对大红袍采制所作记录中,可见其贵在"看青做青"。上午8时半采摘,9时半晒青,历时1小时,翻拦一次,10时半凉青,历时15分钟。10时45分移入青间,至次日1点45分时炒青。摇青历时14小时40分,摇青7次,摇青转数顺序为16、80、100、40、144、100、60。其中交替做手三次。摇青后,初炒、复炒、初烘、复烘据行家评定,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,它与其他名丛对照,大红袍冲至第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--桂花香,而其他名丛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。
现在,游客在武夷山游览,可以尝到小巧包装的"大红袍"岩茶极品,领略范仲淹诗中所说的"不如仙山一啜好,冷然便欲乘风飞"的意境。